叶帅 l 县域经济发展,究竟缺什么?出路在哪里?

发表时间:2023-06-06 15:48作者:叶帅主席
图片


(关于·城市怎么治研讨会·部分发言稿,仅供参考)
叶帅先生 l 欣胜集团主席·大商城市研究院院长

据大商城市研究院统计,中国共计有:34个省,333个市,2862个区县,11个区公所,19522个镇,14677个乡,181个苏木,1092 个民族乡,1个民族苏木,6152个街道,即乡镇级合计41636个,662238个村。


县域生态,千姿百态。


伴随着中国伟大的“两化”(工业化、城市化)发展,嵌入于经贸或工业发达的区县,深度的享受到了红利、诸多周边区县也多少共享到了城市发展的外溢价值。


但那些远离发展中心或欠发达地区的县域,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,经济差距与发展水平不断的在加剧,文明形态形成一种割裂的异性态势。


大城市的人们整日奔波与创新,小县城的人们优哉游哉;大城市享受丰富的财富与物质的奖励、小县城自给自足,享受了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的乐趣。


于个人而言,或许没有对错,均以个人意志选择适宜自我及家庭的生活方式;可于文明进步而言,文化与信息逐步的断裂,截然不同的文明无法融合;于国家发展而言,落后的生产力与意识形态,无法满足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,以及平衡高质量的生活水平。


一面的奔跑创新,另一面还需要“拖、拉、拽”,需要动用转移支付去帮扶,但经济帮扶的力量,只是杯水车薪,落后的生产力、生产关系、意识形态,会让大量资源错配、生产力低下也会导致严重的浪费等。


城市化的集约效益,是国家治理与历史发展不可逆的方向。联盟、部落、城邦、城市是人类基因的必然选择。


那么,我们还有许多情况需要分析、许多问题需要解决、许多挑战需要应对?还有许多思维需要传导、需要传、帮、带。


当然,还有更多人的脑子需要清洗,陋习需要被根治。


图片

如何发展县域经济?如何通过县域区位优势赋能乡村振兴?

(通过遥感卫星图,你会很清晰的发现,县城都处于乡镇村的中间地带,这是由于人类迁居形成的基因选择)

据我们分析发现,中国县域经济业态有几个大特点:

1、产业势微:大部分县域仍以一产(农业)为主,产业匮乏、基础薄弱,很难形成集群效应。所以,导致产业溢价能力(只能做产业链下游)、产品品牌能力不足。

2、人才匮乏:产业能力不足,导致工作机会少,年轻人才留不住、高端人才引不进来。创新动力不足,生产力滞后。

3、信息孤岛:信息与社会信息来源单一。导致市场需求与动态把握不准,一方面获取不了市场需求、一方面对接不了优质销售渠道、一方面承接不了优质的企业落地,产品过分依赖集贸市场或传统经销渠道,无法**化留存经济价值。

4、引导错乱:中国**的部门,“有关部门”业务能力、服务意识有待加强。区域里基层大部分躺平文化与个人意志旺盛,中层部分人员业务能力偏弱,高层少部分人欠缺治理与宏观能力。维权与本位主义,不会改善国计民生。当然,也有容错机制与能力评价的标准问题,尚需要些日子。

如果说什么力量会影响中国发展,可能是“领导不敢错、企业不敢做、百姓不能做”。期待机构改革能够逐步改善环境。千业百态,能者智,庸者力,和谐共生,欣欣向荣。

社会不缺生产资料、不缺生产力、不缺父母,缺父母官。

5、教育不足:县域除孩童、学科教育以外,几乎无其它成规模、标准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与体系。意识形态是生产力、生产效率、生产质量的决定性因素,思想不进步,再优质的生产资料,也无法生产出好产品。

需要有规划、有标准的引入优质的社会、职业教育资源,帮助提升居民知识水平、生产技术、产品标准化、产业品牌化等能力。


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避开几个大坑?
县域经济生态本身脆弱,容不得半点侥幸。

1、避免假大师、教授、高级知识分子指手画脚,指点江山;一群从不干活的人,天天教唆别人怎么干活?从未创造过经济指标的人,天天教别人怎么搞经济?实践方能出真知,空谈只会误国误民,真有本事,下基层晒几年太阳,积累总结出宝贵经验,再去普渡众生。

不能学点奇技淫巧,四处骗吃骗喝、骗补骗财,绝非良善之举,亦非文化人该为之事。各地及百姓纯良,但是都很不容易。

行有不得,莫施于人。诚然,不否认有少部分的真有学识,并实干的知识分子、学者,又具有家国情怀的有为之士,为地方提供智力、资源,帮助地方共同构建良性生态循环。

2、国家政策推陈出新,不断优化,提升国民生产生活水平;总是有许多江湖混子机构与公司,扛着各种政策大旗,四处奔命,圈钱圈地,但又无法给当地转化社会效益。事见不妙,拍拍屁股走人,留下一地鸡毛。吃相难看。

县域经济发展,究竟需要什么?

因地制宜:不论县域处于任何地理区位,总是还有独特的一、二、三产特色产业,亦或不可复制的“文化符号”系统。俗话说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依据县域优质资源、深度挖掘塑造,既要保护绿水青山,又要创造金山银山。

一定要因地制宜,才能有生命力,才能持续的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循环带去正向的、长期的战略价值。

不能闷头抄作业,几十年的改革开放,加上工业化、城市化、WTO、国际赛事举办,让许多县域城市享受了改革、贸易、工业红利。

但是,大部分没有做好转型承接。风光的时候,只是一味的加快赶超。经济换挡、交易结构一变、市场需求一缩,潮水一退,就开始大眼瞪小眼,无计可施,留下一堆破铜烂铁、一座座烂尾工程。

所以,因地制宜,制定深度融合地方优势、地方特色、地方民俗文化的产业、产品以及应用好先进的生产工具、学习好先进的生产思维,循序渐进的促进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,才是正道。

产城融合:这是一道必答题,也是一道送命题。我们调研数百个城市发现,关于产城融合方面,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。产城融合的本质,是政企融合,共同发展经济,发挥社会效益。

但是,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政企关系,要么孤立、要么割裂、要么对立。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态。

公共服务决定营商环境,营商环境决定企业投资程度、投资程度决定地方就业收入、就业收入决定消费水平、消费水平决定经济指标。难道这不是一个正常的逻辑关系吗?

可能,是我们封建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?官商要么勾结、要么敌对,导致始终无法形成相融共生的健康协作关系?

图片

中国形而上的文化,已经连云服务器都装不下了。我们在这百年之变的历史时期,不论于官于商,需要说些真话、说些大家听得懂的人话,然后躬身入局、做些实事,为国计民生添砖加瓦。

图片
以下是我们城市研究院简单的县域经济概论:

1.完善现代产业体系,加快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

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,坚持创新驱动,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夯实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,加快形成县域经济新优势。

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加强创新主体的培育、支持,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,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,支撑产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。

加快推进县域工业由追求规模质量向追求质量效率转变,借助新技术、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结合县域实际有选择的发展新兴产业。

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。

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,挖掘特色资源、文化、区位优势,满足县域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积极放大生产服务能力。

2.统筹城乡协调发展,积极构建县域特色发展空间

县域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发展增长极进行规划建设,在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、产业载体等方面全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,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。

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,推动城镇交通、通信、供水、供电、供气、垃圾处理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,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。

图片

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着力优化教育资源、医疗设施、公共文化设施布局。

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新型产业载体建设,重视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,增强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。

3.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

科学提出县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顶层方案,全面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优化县域营商环境,构建县域在产业、区域及对外开放方面的协同发展能力系统。

图片

推动县域产业协同发展,与都市圈内城市共建共享产业链、投资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服务链,促进生产要素流通,加快构建产业特色鲜明、结构优化、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。

加强区域间开放合作,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战略,积极融入都市圈发展和城市建设,带动县域经济提速提质。

持续推进对外开放,紧抓“一带一路”共建、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契机,引导、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企业切入国际产业链、参与国际竞争。

4.深入实施乡村振兴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

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,推动资本、科技和人才进入乡村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,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
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,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。

图片

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,创新培训方式,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力度,探索城乡、区域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。


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,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,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,建设美丽宜居乡村。

5.努力推动绿色发展,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支撑

贯彻落实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找准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发展的平衡点,做好绿色产业发展、资源集约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。

积极发展绿色产业,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度,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工作,实施绿色制造+数字化工程

图片


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,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,加快发展能耗低、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
着力做好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,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,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,推动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。

6.着力提升治理能力,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

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,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。

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,就需要不断提高县域治理站位,进一步提升治理过程的系统性。

促进主体结构多样化,引导与保障民间组织、企业及其他组织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。

推动决策执行效率化,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率。实现行政管理便捷化,推动政府与市场功能**化、流程便捷化、审批便捷化。

推进治理形态数据化,利用大数据助力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构建、政府职能监管、政务流程优化和资源高效配置。


图片


联系电话
137 3818  1213  
139 2844 5551  
联系我们
联系邮箱
商务邮箱:dsjyjt@sina.cn
纪检邮箱:xskgjt@sina.com
联系我们
公司地址
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EFC
广东省深圳市深南大道4001号

立即查看